当前位置: 知识科普 > 如何欣赏地方戏曲?

如何欣赏地方戏曲?

  • 分类:知识科普
  • 更新时间:2025-10-05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11-05
  中国戏曲有360余种剧种,渊源久远。早在北宋时就有了最早的成熟形式; 至元代,戏曲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;到了明、清两代,各地方剧种广泛产生,以 昆腔、京剧为代表,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。地方戏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(如京剧)相对而言的。  
内容详情

  中国戏曲有360余种剧种,渊源久远。早在北宋时就有了最早的成熟形式; 至元代,戏曲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;到了明、清两代,各地方剧种广泛产生,以 昆腔、京剧为代表,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。地方戏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(如京剧)相对而言的。
  它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 有浓郁的地方特点的戏曲剧种的通称。如豫剧、秦腔、川剧、沪剧、湘剧、闽剧、 吕剧、河北梆子等等。一般地说,地方戏在艺术创作和表演上,是按照中国戏曲 的传统进行的,而各自又有独自的特点和风格。如秦腔的演唱高亢绵长,而越剧 的演唱细腻柔媚,一听演唱,就能使我们联想起威武勇猛的关西大汉,或是娇小 妩媚的江南女子。
  所以地方戏曲的风格、特点,与其所流行区域的民情、风俗、 经济文化发展状况,是有渊源关系的。正因为它们在表演艺术上适应了当地的环境,才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,甚至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。我们欣赏地方戏,就可 以根据这些不同气息的程度,进行比较和选择,欣赏它所表达的独特的艺术美, 并从比较中发现和感受不同的艺术美,这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。
  “艺术贵在独创”,盲目地模仿别人,必然是东施效颦,贻笑大方。地方戏剧 种繁多,各有其风格特征,及各自适宜于表现的题材领域和剧作风格。各戏种应 该互相学习和借鉴,但也应该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个性,而不要去模仿和同化,或 者像在史无前例的十年中,百十种剧种按一个样板演戏。
  若此,则完全失去了地 方戏存在的意义。地方戏的艺术魅力,就在于它们各自的独特性。如湖南花鼓、 云南花灯等戏曲,表演形式灵活轻快,舞蹈性强,宜于表现喜悦欢快、生动谐趣 的生活题材;而川剧、汉剧、湘剧(包括京剧)等,都有一整套程式化了的动 作,严谨、庄重而典雅,表演的多是传统的历史故事。
  试想,如果用越剧的唱法 刻画燕人张翼德的形象,将会是什么效果?这是不言自明的。如果以河北梆子的 唱腔对张飞进行刻画,效果肯定会好得多。戏曲是擅长于抒情写意的,一个小戏就像是一首趣味盎然的抒情小诗或是一 幅写意画。演员可随意想象、尽兴发挥,来塑造人物形象,并把诗、画般的意境, 展现在观众面前,由观众去品味、欣赏,随着演员的想象去开启心灵之窗,去联 想。
  在欣赏戏曲时,我们是不乐意看到与生活一模一样的舞台表演的。戏剧艺术 表现的生活,是真中见美,是透过美的折光反映出来的更高的真实。说戏曲如诗 如画,就是因为它们不仅能把观众带到与自己声息相通的生活天地,引起思想感 情的交流,而且能把他们引向充满着美的情趣的精神境界,使之有所回味遐想, 得到荡涤心胸的愉悦。
  例如花鼓戏《八品官》,以它塑造的刘二这一寓美于真的农村新人形象,而 博得了城乡观众的喜爱。剧中生活气息与诗情画意水乳交融,令人看后犹有余 味。通过对人物的微妙内心矛盾的刻画,以及演员充满风趣人情和妙言隽语的唱 念表演,那看不见的树、鸟、云、风,人物潜在的感情流动,都向我们迎面扑来, 活现在眼俞。
  就在这生气盎然的境界中,观众们看到了真挚的感情、纯朴的气 质、乐观的性格、明朗的心地,以及对生活的热爱,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为舞台上 美的情致和欢快气氛所感染。戏曲中包含有歌、舞等艺术成分,若要歌舞能带观众人诗进画,演员到了舞 台上,不仅要注意形体美,以恰到好处的动作造型来表现戏曲艺术的美,做到一 举一动,处处人画;而且还要“天然浑成”,不能去生拼硬凑。
  欣赏地方戏,我们不要忘记这样的一个人物——戏曲舞台上的丑角。丑角的化装,常常是脸部鼻梁上抹上一小块白粉,俗称“小花脸”。戏曲舞 台上的丑角,与其他行当相比最为自由。正经的文武官员上下场,要按锣鼓点走 台步,一招一式,不能乱动。而大家小姐、侯门闺秀,更是“笑不露齿”,“行不 动裙”。
  但丑角却自由得多,重门不禁,从内外皆可去得,有时还能说几句俏皮话,刻薄尖酸,令人忍俊不禁。丑角在后台也是可以“乱说乱动”的,如可以随 意坐衣箱。在乐池那样神圣之地,也不禁丑角去乱扯弹。据说是由于唐明皇充当 过丑角,所以其他行当都尊丑。丑角扮演的人物繁多,其中有赃官、清客、市井 无赖、阴险小人等反派人物,也不乏语言幽默、行动滑稽、心地善良的人物,如 《玉堂春》中的公差崇公道,就是一个好修行的善良老头。
  地方戏的丑角也颇为 重要,如红遍全国的豫剧《七品芝麻官》中的唐知县,就由牛得草先生扮演。牛 得草对唐知县的塑造,可说是寓内在之美于外部的“丑”之中,使我们觉得唐知 县的形象诙谐幽默之中透着倔强,觉得他的形象一点也不丑了,甚至觉得如果他 不是丑扮,反而不可爱了。
  牛得草的艺术创造,给予我们深刻的哲理启迪,突破 了历史的局限,尙观众展示了地方戏剧丑角具有的独特美感。

点击查看全部内容